(资料图)
下表是对招股书中与专利资助和支出金额的汇总和统计,包括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
1. 专利财政资助帮助企业解决了很大的成本支出从华恒股份列出的2019-2021年三年的专利知识产权费支出来看,每年在73-89万之间,三年专利总计支出328万元。 而汇总2019-2021年三年(注:一些补助也有之前2018年的)的财政资助,三年227万元。 从粗略的测算来看,财政资助帮助企业解决了69%的成本开销,这个比例相对来看是比较高了。可能很多企业都很难达到这个水平,这也显示出江苏省对于企业专利财政资助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2. “运营类”资助的力度已经超过“申请类”资助从表中可以看到,政府对于专利申请和授权类的资助(绿色数字)基本截止到2019年,之后就取消没有了。 取而代之的则是很多专利运营类(红色数字),像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导航、贯标、示范企业、知识产权奖励等很多名目。 从财政资助的力度来看,绿色数字的“申请类”补贴数据也是小于红色数字的“运营类”补贴数据。 显示出,在全国一刀切的停止了所有针对专利申请和授权的补贴之后,这部分补贴已经消失没有,但却以另一种“运营类”的补贴形式出现,而且金额比之前申请和授权的补贴还要多。 这并不是华恒股份这一家企业的现状,可能是很多地方,在国家要求取消申请和授权补贴后,采取的通行做法,这一点从 和 公布的资助政策中,也能够看到这一趋势。 实际上, 歌尔声学从2011-2021年十年的补贴数据中(下表),也印证了这一现象。就是停止申请资助后,总的专利资助补贴“不降反升”,全部变为“名目各异”的“运营类”补贴。(请横屏观看)
3.财政资助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值得研究当全国对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资助全部取消后,并不意味着政府对于专利的资助就完全停止。从以上华恒股份与歌尔股份自己披露的数据来看,是不降反升。 当政府的资助从范围更广的对专利申请和授权的资助变为只针对个别少数企业资助后,谁有资格获得相应的“运营类”资助?这些资助对于企业的实际创新到底有没有帮助?实际上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话题。 这种资助方式无疑使得拥有更广泛创新基础的独立发明人、中小创新实体,处于一个相对不平衡的位置,因为这些弱势群体可能很难有机会获得所谓的“运营类”财政资助,这要比之前他们获得“申请类”资助困难很多。 这是否会对中国真正创新的发明者带来不利或不平衡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总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财政资助在资助专利、还是资助创新上,还存在模糊地带,导致屡屡被钻空子。未来,只有引导财政资金向真正进行创造并积极形成商业化的群体倾斜,而不仅仅是为了专利数量去资助,才有破除很多因为资助所引发不良后果带来的恶劣影响,逐步恢复财政资助在激励中国创新方面发挥真正的作用。 扫码加入知识产权精英社区